防毒面具的活性炭使用 

防毒面具最早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,它是俄国著名的化学家捷林斯基发明的。1915年4月,德国军队在伊伯尔战役中使用了化学武器,施放18万公斤氯气,使协约国有1.5万人中毒,5000人死亡。   俄国著名的化学家捷林斯基为了寻找反毒气战的办法,亲自上前线调查研究。他发现当氯气袭来时,凡是用军大衣蒙住头或把头钻进松软土里的士兵都幸免于难。经过分析,他发现军大衣的呢毛和土壤颗粒有吸附有毒物质的作用。后来,他进一步研究、实验,发现木炭既能吸附有毒物质,还能使空气畅通。于是,捷林斯基研制出防毒效能很高的活性炭。1916年第一具单兵使用的防毒面具诞生了,经战场实地使用,防毒效果很好。在战场上,由于10万俄军使用防毒面具而免于不幸这之后,各国争相仿制。于是防毒面具成为士兵的常备军用品。

防毒面具里面有一道“隔毒墙”—活性炭,它是人们防毒的卫士,能把有毒的气体截获住,只让氧气和其他无害的气体通过。这样,人在毒气弥漫的环境下,仍能进行正常的呼吸和工作。

活性炭是用木材、硕果壳(例如核桃壳)或兽骨干馏制成的。于馏就是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处理。经过于馏,木材中的纤维素、木质素都变成了炭;同时,水分及许多挥发性的物质不断逸出,在炭中留下了无数的孔隙。为了使那些难以挥发的物质不至堵塞炭里的孔隙,还要将经过干馏制成的炭,在800—900℃的高温蒸气下进行处理,以清除这些堵塞物。这样制成的活性炭,具有质轻、疏松、多孔的特点,每一克就有几百平方米的表面积,因而吸附气体的能力特别强。

放在防毒面具里的活性炭还经过氧化银、氧化铬和氧化铜等物质溶液浸渍,具有催化的作用,能使毒剂与氧发生化学反应而变成无毒的物质。

  活性炭还可用来治病。当因饮食太多或受冷引起腹痛、腹泻时,医生常会建议服一些药用炭(即活性炭)。药用炭能吸附肠内的杂物,减少这些杂物对肠粘膜的刺激,起到止痛、止泻的作用。如果给你服的是矽炭银——它的成分是白陶土、活性炭和氯化银,那末治病效果就更好了。因为活性炭能吸附肠内杂物,白陶土能保护肠粘膜,氯化银具有杀菌及收敛作用,三者相辅相成,相得益彰。

  在制糖工厂里,活性炭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。不过,在这儿它是作为脱色剂。颜色呈暗黄含蔗糖96%左右的粗糖,经过活性炭脱色以及真空浓缩、结晶并分蜜等加工,就能制成白得耀眼的、含蔗糖99.7%以上的精糖——高级的白糖。还值得一提的是,如今活性炭又在“九天揽月”的宇宙航行中找到了新的“职业”。宇宙飞船在宇宙空间航行时,须有一套单独的生态系统,其中的空气是补充适量的氧气后循环使用的:宇宙航行员呼出的气体,必须经过化学物质吸收二氧化碳,并通过活性炭吸附,除去臭味及其他物质,然后才能补充氧气,循环使用。

   活性炭是人类防毒、除毒、脱色、去臭的得力助手